我的本科是智能科學相關的,對 AI 算法有著一些認識,後來參加校外實習的時候去了一個教授的實驗室,第一次參與了模型訓練和一部分程式碼的編寫。那是 2012 年,卷積神經網路開始爆發的一年。
最近的 ChatGPT 無疑是神經網路又一次刷新人類認知的事件,對於這個模型,在我使用了一段時間後,發現了它仍然存在一些問題。
ChatGPT 使用的是監督學習和強化學習,採用大量的資料集進行神經網路的訓練,人工的為 AI 生成的資料進行標註,並調整模型參數,換句話說,ChatGPT 會盡可能輸出人類想要的答案。
之前有人嘗試讓 ChatGPT 模擬一台 Linux 主機,對輸入的命令進行結果輸出,我不認為是它自己運行了這些命令,而是它的模型輸出了這個命令大概率會得到的結果,這個結果大概率會使人類滿意。
因為秉持「偷懶是第一生產力」的原則,我算是部門裡較早使用 ChatGPT 來完成工作的人(私下裡),我嘗試過使用它來寫文件,自己在它提供的內容的基礎上修修補補,完成一份看上去還可以的文件,當然,我是那種低調的使用的人,直到有另外的同事在辦公室裡大肆宣揚這個東西多麼神奇之後,我就知道我的偷懶之路也就結束了。
公司領導也在嘗試讓 ChatGPT 能替代一部分人的工作,但是在我看來,這個願望目前還是沒法實現的,AI 在一定程度上會協助人類完成某個特定任務,但是對於通用型任務,目前的 AI 還是有些力不從心。我們可以用 ChatGPT 來完成一些小型的編程任務,或者文字編輯任務,但是它輸出的結果卻是還是需要人工再進行一定程度的編輯,想要達到「拿來即用」的程度,還是不太行。
OpenAI 這家公司也是比較理想,想用一個模型來解決所有問題,ChatGPT 就是這樣的一個模型(在一定程度上),不知道將來會發展成什麼樣,好在我們有幸可以嘗試。
在我心目中,將來的 AI 還需要有一次革命性的創造才可能真正進入人們的生活,完成各種更加複雜的任務,就像近些年的算力爆發帶給 AI 發展的一次復蘇一樣,或許後面的革命需要更好的演算法,而不是靠目前的神經網路(可能這已經是最好的演算法),將來的事情誰都說不準,或許有生之年真的有可能等到演算法更新的那一天,說不定我們真的能看到機器人和人類的戰爭(希望不會有)。